喝酒的时候,我们最常说的就是“干杯”,它究竟是怎么来的呢?
关于这个来历,有几种比较常见的说法:
一、古希腊人让“耳朵喝酒”
传说古希腊人发现,人们举杯畅饮时,人的五官都可以分享品酒所带来的乐趣:鼻子能嗅到酒的香味,眼睛能看到酒的颜色,舌头能够辨别酒味,只有耳朵被排除在外。怎么办呢?他们想了很久想出一个办法,在喝酒之前,大家互相碰一下杯子,杯子发出的清脆响声传到耳朵中,激发出喝酒人的豪情。这样,耳朵也能享受酒的乐趣了。
二、古罗马竞技角斗
古罗马的角斗士竞技前习惯饮酒,以示相互勉励之意。由于酒是事先准备的,为了防止心术不正的人在酒里放毒,人们想出一种防范的方法,即在角力前,双方各将自己的酒向对方的酒杯中倾注一些。经过岁月的洗礼,这样单纯的为决斗而生的仪式慢慢向平民生活靠拢,形成一种生活礼仪。再后来,慢慢传递到他国文化中。
三、爱尔兰的“烤面包”
这种说法普遍被接受,“干杯”意思是“烤面包”。以前爱尔兰人习惯将一片烤面包放入一杯威士忌或啤酒中,以改善酒味,并借以去除酒的不纯性。后来,“干杯”有了现在的含义,并且发展为祝酒颂辞。干杯时,人们往往还要相互碰杯,据说这与教堂敲钟是同一个意思,作用是为了驱除恶魔。在过去,干杯时总是右手执杯,伸直与肩齐,这是为了让对方看到,祝酒者彼此腰间都没有暗藏武器,是友好的象征。
展开全文
四、日本的“阴谋”
古代的日本,人们都习惯把枪挎在腰间,在一些友好会议中遇喝酒时,就说出“干杯”,同时举起右手,亮出了枪支。后来有许多人把枪支卸掉,再举手“干杯”,意思是我腰间没有带枪支,表明自己没有任何阴谋。后来延续到商业等各个场合中,表示自己很坦白诚心的和你合作、做朋友。
五、“干杯”在中国
在中国古代,人们喝酒往往会先倒出一点在地上,以祭谢大地生养之德,然后尝酒味,啧啧称美,令主人高兴,最后仰杯而尽。人们常用“卒爵”来表示“干杯”,后来也有“胜饮”或“浮以大白”的说法。与“干杯”相似的词“杜举”,表示接受敬酒者的敬意或劝导,同时也是对敬酒者的尊重。而现在“干杯”成了酒桌最流行的文化。
当然,这些说法都有传说和故事的成分。但“干杯”的文化古已有之,表达了人们喝酒的豪迈和饮酒的乐趣。
现在人们越来越讲究健康和养生,所以每次都要“干杯”的做法却并不值得提倡,观照酒提醒酒友:小酌怡情,大饮伤身,喝酒应有度。
更多与酒相关的故事,请搜索(观照有度),酒已备好,就等你的故事了!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观照,用心灵照见万物。
天地广阔,静水流深,这看似深邃的天地万物,其实简约朴素,平凡安然。
用心观照,则心净透亮,如花儿一样绽放,似阳光一般灿烂。
观照,亦是一次发现自我、直面自我的过程,从心出发,找寻最真实、最纯粹的自己。
观照,用“悦享轻生活”的理念酿一杯自然酱香酒。历时669天的日夜探寻,遵从内心的使命,追根溯源,由茅台镇老匠人遵循四季规律,匠心天成,古法酝酿而成的这款酒,入口醇美,沁脾暖心,每一滴酒都散发着郁郁粮香,每一口酒都能尝到粮食的纯粹。
观照酒选购品饮,可联系观照掌柜(guanzhao53)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